深圳歷來就被稱為“躺在便利店上的城市”。
雖然只有40年歷史,但說起便利店,卻必須提到深圳。它連續幾年蟬聯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“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”冠軍。到2017年,深圳每2228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。
據不完全統計,深圳現存連鎖便利店超過6000多家,這還不包括數量眾多的夫妻店等,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。即便是這樣,每年仍有新品牌前仆后繼地進駐深圳,也有一批舊便利店黯然退場。
為什么大家對深圳如此重視?成為新一代便利店最理想的試驗田。我們其實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:
第一,深圳發達的經濟實力與本身濃厚的便利店文化。
2019年,深圳地區總GDP達到26927.1億美元,人均GDP超過2.9萬美元,位居全國第一。深圳是典型的城市經濟,城鎮化近100%,同時工業比重約37%,能提供很好的供應鏈基礎條件,本身經濟實力也非常優越。
第二,深圳的市場特性,與便利店近幾年的新興趨勢互相契合。
便利店近幾年的新趨勢,毫無疑問和便利性、連鎖化、新人群等關鍵詞息息相關的。
而深圳偏安一隅,很多沒經過優勝劣汰的便利店還維持著上世紀的經營水平,在便利性上早已無法滿足新一代消費者的需求。
例如《2019深圳夜間消費研究報告》指出,本地95后00后新生代逐漸崛起,成為夜間消費的主力,而在深夜零售中,24小時便利店占比高達85%。
但許多“小商超”營業時間有限,且選品風格雜亂,和新生代喜好相去甚遠。
再說說連鎖化,有數據顯示,截至2019年年底,深圳常住人口達到1343.88萬,其中非戶籍人口占總人口65.1%。這使得深圳能夠稱得上一個貨真價實的“移民城市”,人們的消費習慣非常多元化。
雖然對于連鎖便利店來說這意味著極大的挑戰,但從另一個角度想——誰能在深圳的便利店市場立穩腳跟,誰就能證明其在復雜條件下一流的適應能力和可擴展性。
另外,現在的便利店模式越來越強調為顧客提供更多價值。比如直接提供熱餐供應,成為白領們的午間食堂;又比如打通線上與線下,靈活地發揮作為社區團購“據點”的職能。
這類的新業態和新模式,其實最適合在深圳這個中國最具消費活力,最能代表新一代消費人群習慣的城市去探索、實踐。
第三,深圳作為連接特區、大灣區的核心節點,將在政策上給便利店釋放巨大空間。
便利店的發展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。舉個例子,上海便利店本來是不能賣熱餐的,包括上海本地的全家、711也都沒有熱餐。
但微波爐加熱的便當無論在口味還是新鮮度上,均遠不及現制現售的熱餐??紤]到市民需求,市場監管部門在多次考察后,在去年重新允許便利店售賣現制現售熱餐,并給進入上海的便利蜂頒發了首張熱餐經營許可證。
而深圳作為大灣區深化改革開放的頭排兵,相信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,對便利店行業的數據監測、無人科技應用、食品售賣模式等相關業務,會給予最大限度的傾斜支持。
1、存量最大的本土系,仍處于粗放發展階段
具體說到深圳的便利店,就不得不提以各種小商超,以及加盟便利店品牌構成的“本土系”。
“本土系”是深圳存量最大的便利店形式,但在當下便利店變革的窗口期,這些小商超們卻難以抓住機會。究其原因,是因為他們仍處于便利店的粗放發展階段,在產品、技術與成本結構等方面都存在大量問題。
我們簡單算一筆賬:一家深圳普通的加盟便利店日均營收是3223元,月銷售總額就是96690元,毛利按25%計算,一個月的利潤就是24172.5元。
其員工支出按三人計3*4585=13755元(包含四金)。房租按每平方米180~200元,假如營業面積50平方,則差不多10000元。水電費,空調與照明日均30度電,商業用電每度1.05元,月均958元。
最后核算:24172.5-13755-10000-958=-540.5。辛辛苦苦、沒日沒夜干了一個月,結果還要倒賠540.5元。而這還沒計算各種商品損耗,不然虧得更多。
這筆賬,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深圳本土系便利店的現狀。
很多小商超的小老板,不得不自己出店面,或者自己當店員,收入才能勉強為正,賺得也跟打工差不多。最重要的是,這種模式的抗風險能力太差,在今年受疫情影響也最嚴重。
2、日系便利店商品結構更健康,但靈活性相對不足
落到具體的點上,之所以深圳本土系便利店大多掙扎在盈利線附近,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其商品結構比較混雜、落后。
比如SKU偏少、汰換不及時、雜貨比例非常高、基本沒有鮮食等業務,本質上和傳統的小賣部、夫妻老婆店區別不大。
在這一點上,以7-11、全家為代表的日系便利店改進得就非常好。很少有人知道,其實中國大陸首家7-11就是從深圳開始的,在當地人口中更是有著“7仔”的愛稱。
相較于本土系,日系最早將“24小時營業”的概念貫徹到營業中,并加入了更多鮮食以及自有品牌的商品,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客單價與毛利率。
舉個例子,華南地區的7-11通常會有很多港式風味的鮮食供應,像咖喱魚蛋、車仔面、自由斟等。這些SKU通常貢獻了 60%以上的營業額和60%的毛利。
俗話說“民以食為天”,在飲食文化本來就深厚、豐富的南方,鮮食自然是便利店提升營收的一塊香餑餑。但日系便利店也有其局限性,外來的和尚也不總是能念好經。
第一,是其擴張速度慢,決策鏈條長、不靈活。
同樣以7-11為例,自1992年開出首家門店后,其中國擴張速度一直以“慢”著稱,2012年甚至遭遇“關店潮”。
據統計,在深圳六大商圈中,7-11便利店的總數為51家,全家便利店的總數量僅有40家,而羅森至今仍未進駐深圳。整體來看,本地的外資便利店占比僅有3.5%左右。
除了擴張速度,在商品結構調整等諸多運營細節上,日系便利店難免也因為其外資身份,會遭遇決策鏈條過長的問題,靈活性稍顯欠缺。
第二,本土化程度仍然不夠。日系便利店雖然加入了鮮食,但在熱餐等能更進一步、直接滿足日常飲食的消費形態上,投入不夠。
某種意義上,以“關東煮”為代表的補充飲食模式,是日系便利店的一種思維慣性,而這與深圳本地消費者的需求之間,存在一定脫節。
第三,在自動化、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層,稍微慢了半拍。日系便利店在諸如自動收銀,小程序/APP應用,數據驅動選品與汰換等方面,其嘗試并不積極。
3、南方市場存在結構性機會,社區團購與“新物種”迎來窗口期
正因為本土系和日系便利店當前的店面形態,沒法完全滿足迅速變遷的深圳消費者習慣,所以整個深圳市場正迎來一個結構性的“窗口期”。
誰能抓住這個“窗口期”,去搶占這個如綠洲般的巨大藍海市場?目前來看,有兩個明顯的方向——社區團購和以家樂通為代表的便利店
先來看社區團購,這可能是本土系便利店重新煥發生機的一個新路徑。
以美宜佳為例,它在今年上半年就超過了20000家店面,這是一個非??捎^的數目。雖然一些加盟店在商品結構和效率上略有欠缺,但這些“小商超”們像毛細血管一樣深入到了每個社區、街道。
在重鄰里情誼、熟人關系的南方地區,如果能把這些存量廣大的“小商超”們的線上、線下打通,它可能是社區團購最適合的一個落腳點和載體。
今年4月,美宜佳將旗下的“美宜佳選”社區團購業務,從電商部門升級成獨立企業,明顯加大投入力度。這也證明了本土系思變、求變的心態。類似于“興盛優選”的成長路徑,有機會在廣深市場中再次上演。
另一個值得說道的,則是以家樂通為代表的連鎖型便利店。截止今年11,家樂通已累計在珠三角區域開出1500余家加盟店。
家樂通成立14載,依托深圳為起點,逐步拓展市場,現門店已遍布廣深各大地區,這家依靠多年行業經驗與新技術的“便利店元老”,已逐步瞄準了更加現代化、年輕化、快節奏的深圳新一代消費人群。
1、三大特征,讓這類便利店天然契合廣深為代表的南方市場
為什么說家樂通這樣的“元老”,沒有被市場淘汰,反而有可能更適合南方市場?我們認為主要有三個理由。
首先,通過總部運營標準化16/24小時直營便利店,并通過雙品牌發展戰略,在通宵營業的南方市場更具有優勢。
因為南方氣溫偏高,人們晚上的活動時長往往長于北方,便利店必須貼合市場及客戶需求與開設不同營時的便利店,但對于很多加盟店店主,由于招人等各方面的原因,很難做到24小時經營,而總部直營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。
第二,以廣深為代表的南方地區,更適合數據驅動下的“千店千面”。
與北方等地區不同的是,廣深地區的消費者更混雜、多元。廣東本省就有廣府、客家、潮汕三大民系,在加上廣大外來人口,可以說相隔百米,大家的消費習慣就可能迥然相異。
這就對便利店的選品、補貨和SKU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在以往的便利店經營中,店長要在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時間,完成對兩三千個SKU的篩選、判斷訂貨量,難度非常大。
即使像日系便利店有完整的培訓和操作指引,仍然很大程度要靠店長“拍腦門”。 很多便利店之所以擴張緩慢,就是因為合格的店長很難找。
而家樂通緊跟消費市場變化,調整品牌營銷戰略,依據消費需求的變化,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應用,將門店的日常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的模型化,選址、訂貨、排班、陳列等工作全部交由自動化系統完成,店員只需要通過執行系統指令,就可以完成待客、服務和清潔衛生等工作。
這種數據驅動下的“千店千面”,本質上能夠更好的契合南方消費人群的相關特征,也體現出家樂通用數字化管店的價值所在。
在消費者更加多元化、年輕化的深圳,這種“千店千面”所帶來的靈活優勢,或許能夠進一步去深化、放大。
第三,貫徹本土化,更符合深圳年輕消費者的現代消費習慣。
首先是熱餐,家樂通起步于深圳,基于多年來對市場的了解,在店鋪開設了關東煮等一系列熱餐,這和深圳快節奏的城市狀態是相符的,在很多寫字樓底下的家樂通便利店,都不儼然成為白領們的午間食堂。
再就是專業化的選址團隊??拷行纳倘Φ倪x址;標準化、高規格的店面裝潢;旗下高端品牌“優宜一站”自助收銀、自動咖啡機等,這些都與傳統雜、亂的“小商超”形象大不相同,更加符合年輕消費者的審美趨勢。
最后是強大的SKU選品與供應鏈管理能力。在貨品選擇上,更強調年輕群體健康、多元的消費傾向,通過較高的汰換率保證持續的新鮮感。
以往,便利店是一個高度城市化的行業,依賴于當地人群特定的消費習慣和供應鏈。這在過去造就了一批“地方諸侯”,比如東莞的美宜佳、長沙的芙蓉興盛、西安的每一天、武漢的Today等。
所以在深圳,我們會看到以個體戶為主的第一代便利店、以連鎖加盟為主的第二代便利店、以日系御三家為代表的第三代便利店,和以數據驅動、貫徹新技術理念的第四代便利店正面交鋒。
企業只有緊跟市場變化才能不被淘汰,顧客的消費需求不斷改進,我們想要留住消費者就需要作出相應調整。如果你一塵不變,只能被市場淘汰。傳統門店轉型新零售模式刻不容緩
未來兩三年內,以深圳為代表的南方地區,可能就將迎來一場便利店行業的重要變革。這是最具有消費活力的城市,與最具有代表性、想象力的線下消費新形態之間的直接對撞,也是正徐徐拉開的消費變革浪潮中的一個縮影。
究竟誰能在這新一輪競爭中順利突圍,我們拭目以待。
版權所有 :深圳市家樂通商貿有限公司
粵ICP備12021856號-3